无为而教得失谈
2005年春
拔苗无益
吴为生于早期教育兴起于中国的1980年代初。因为望子成龙,也曾有过拔苗助长的经历。超高超重的孩子,没经过爬行阶段,就开始学步。结果,不但使小腿骨因负荷过重而略呈病态弯曲,走上一段时间后,还得倒回去补上爬行课。觉悟后的家长从此坚持无为而教的方针,将教育的重点转为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上。不过,类似的错误还是难免再发生。
因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一贯坚持学龄前教育,与其他同学不同,刚进入小学时的吴为不怎么会写字。主张天才教育的父亲讨厌填鸭式教育过多的作业量,写字时老是催促孩子潦草应付。于是,十年后不得不感叹,满纸破字在重点中学里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学三年级时,插班进入市少年宫的电脑班。因为比班里同学低一年级,每学期领到新课本后,父亲都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灌输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其结果为,一知半解影响听课习惯,少做作业削弱熟练基础。以至于整个中小学的数理化课程都学得并不扎实。
自主学习
吴为的祖、父辈均成长于动乱中。祖父因日寇入侵而未念完高中,父亲在文化革命前只读了七年书。祖父刻板律己,推崇德国式教育。因为工作忙而无暇严格纪律,父亲反而走极端,成了自由主义者。尽管父不尽肖祖,两代人都通过自学,在辍学多年后考进高等学府。由此得到的经验是,个性差异并不重要,成长上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形成学习自觉性。
家庭学习环境对早期的自觉性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凡家长晚饭后习惯于读书写字的,孩子都比较坐得住。曾对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提建议:孩子放学后,万不能以电视麻将等干扰学习,无聊瞌睡时也应以书报遮脸作苦读状。不知建议是否被采纳并坚持,那孩子倒真是从小学习好,最后考进上海的准一流高校。
学习能力只能靠自己摸索着培养提高。家长尽可能不干预学习,避免无谓的督促和唠叨。高考前是否参加补习班,也让孩子自主判断决定。
中考前的思想工作:好学生误入非重点中学后,会被老师当作升学筹码而加重学习负担,当然不如拼进重点中学享受快乐的素质教育。高考前的思想工作:父亲也曾苦过,身边同学大都读得更苦、熬得更久,想通了你就能坚持下去。高考后的思想工作:别人是小学中学一路苦下来的,进大学难免贪玩;你是时松时紧玩到大的,为了下一步发展,应该用功争取好成绩了。
不求第一
学习之中有乐趣,但中国式应试教育加广泛的课外学习绝对是苦差事。如果希望孩子多学些别的,就不应在主课上提过高要求。
人不是机器,精力分配应该有张有驰。应试教育的关键只在毕业前的一个学年。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有信心,不妨前松后紧。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前几年可以略为放松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压迫式学习的时间太久,头脑难免麻木,关键时期反而难以提高学习效率。
课外学习应以兴趣培养为主。开始时需要给一点压力,以后可以由其自主决定坚持或者退出。自己要求退出前应该讲清楚,以后不再给类似的机会。比如,中学时拒绝买钢琴的理由为幼年曾放弃学弹电子琴,因为键盘乐器的学习机会只给一次。
厚此不薄彼
语文是关键。语法句法与形式逻辑相对应。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能力是学习和交流的基础。刚念完小学一年级,就以先启发回忆要点,再经家长整理讲述和孩子复述,最后落笔记录的方式学写游记,不会写的词语就用拼音字母代替。除了多写多练外,中小学时的广泛课外阅读也对提高语文能力大有帮助。
语文好,数理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强,英语的读写分析也不在话下。现在的孩子条件好,学英语应该充分利用音像网络,边玩边学,寓学于玩。
早期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音乐。家中常放幼儿歌曲的录音带,有兴趣时就陪他唱几句。电视台播出音乐会现场节目时,经常握着孩子的小手打拍子学指挥。也曾教弹电子琴,因为兴趣不足,就随他放弃。小学时参加市少年宫合唱队,其间的学习和排练经验对中学和大学期间的音乐活动大有帮助。
幼儿园学电脑打字,小学用LOGO语言画图,初中上网玩游戏,高中制作原创音乐类的个人网页,大四进实验室与研究生一同编程搞课题。尽管没有竞赛名次和证书,工作能力还是得到教授的赞赏。
正直明理
祖、父辈诚实正直守信,在这发展中国家难免做多得少,但仍坚持正面教育,因为社会关系不可能永远扭曲。文明习惯从不丢垃圾等生活点滴做起。父亲常用调侃的方式批评,儿子尽管喜欢狡辩,大致上还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与同等条件的孩子相比还算节俭。上小学时开始自己管理零花钱。在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方面一向做得不错。
生活能力的重要性未必低于学习能力。刚开始玩滑梯时,就很少搀抱着陪上去。过不了多久,再高的滑梯也能独自上下。很小的时候已有踮起脚尖付钱买冷饮的经历。小学低年级开始自行早起取牛奶,热早餐,独自过一条大马路上学。上大学是独自背行李去的。住宿舍时,内衣裤自己洗。作为交换学生去香港时,俨然是一行中的领队。仍有不足:虽然偶能自觉洗碗筷,还是不像上海男人——不会烧菜做饭。
后记
比以上经验更关键的是: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上应该尽可能的步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