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院纪事

 

2007/4/29

 

父母年高多病后,数次陪诊入院。历经辛苦折磨,才初步了解到中国医疗制度和医院环境的种种不足,并且深切体会到健康对人生的重要性。对比之下,真得庆幸家人在健康方面还算过得去,因而在时间和金钱方面获取许多无形得益。

 

陪同就诊住院期间,随手写下些体会和感触。之所以用病院而不用医院,为的是即便在中国最大城市的最好医院中,医护人员也不是完全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病人和家属有必要接管治病救人的部分主导权。话说回来,多数医护人员是尽职和辛苦的,毛病多半出在制度上。因此,纪事从感谢和表扬开始,接下去的可都是埋怨和批评了。

 

仍见真情

 

病家求医难。不说金钱开销,光候诊时间远远长于诊疗时间,就让人心情不爽。医院医生也因此难免遭受批评指摘。其实,看病难是个系统问题,要怪还真得怪政府和政策。由于资源配置失衡,大医院的医疗能力远不能满足求医者的需求。我所见到的医护人员并不清闲,而且大多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都说医生常对病人表现出冷漠的一面,但在听我倾诉老父亲确有需要缩短排队等候时间的原因后,某医院多个部门的医生职员都给过我有益的建议。都说医生常因工作量大而慢待病人,但我亲见病房小医生延迟下班时间,为刚住院的病人详细记录接诊病情资料。都说医生多不满病人和家属过分关心治疗方案,但在我详述全方位病史资料并且提供一些外行建议后,多数医生都愿意倾听并表示欣赏主动配合的病人和家属。都说医生多习惯在诊治过程中接受医药商和设备商的利益,但当我希望给父亲选用更贵一些的起搏器时,主刀医生却强烈推荐足够功效的低一档机型。都说现在的护士只管打针又不会打针,但我也曾见过和气亲切、技术好、还会主动提出愿意帮忙换床单的外地小护士(上海医院里的本地小护士多半会差一些)。

 

泾渭分明

 

现代医学科学对内外各科的病种似乎分得太细,多数医生的经验也好像都仅限于各自深入研究过的某几个病症。各科室都只熟悉和重视相关的局部器官,而忽略作为系统的整体人身,好像是现代西医甚至中医的通病。

 

在大医院里,内科就分心、肺、肾、消化、神经、血液、内分泌等多个科室,专科医生们还各自专攻更细的病种。为了得到有效症治,病人得搞清楚自己该进哪个科室,还得打听哪家医院更擅长治疗相关病症。热门医院热门科室的床位都很紧张,如果不想因排队而耽误病情,病人或许还得为插队而煞费苦心。

 

专家们个个术有精攻,对其专科以外的病情和治疗,未见得不熟悉,但都不愿发表意见。按照病家的感觉,急诊内科主任在处理脑梗时或有必要征询低年资神经科医生的意见。但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对住院病人是否续用心脏病常用药也要请低年资心内科医生作主,而后者却踟蹰于先是后非再是,可真让人揪心。

 

不少病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有些病症是相互牵连的,头痛不能光头,治表还得先治里。另有些病症是相互矛盾的,在用药处理上必须提防此消彼长。对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当然可请多个科室参与会诊。但在少患多的中国,请科专家都难,要请多科专家会诊,绝对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事。

 

家属操心

 

过细的专业分类限制了医生对全身疾病的平衡把握,医生们好像都习惯性地过分专注于本科疾病的治疗。为此,病人和家属很有必要熟记并且重复提醒专科医生,还有哪些病症需要综合考虑。就像静脉输液这类小事,也不可掉以轻心。

 

因为过多过快的输液将增加对病损心脏的压力,心内科的医生护士对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处理通常都比较小心。其他科室则不然。医生常会给危重病人开出一千五百毫升或更多的输液量,若以每分钟四十滴的速度输液,所需时间应在十五小时以上。护士在输液记录板上登记的速度常为每分钟六十滴,而实际输液速度则偶见高于每分钟一百二十滴。

 

输液过多引起浮肿,排液过速又引起电解质不平衡,矫枉过正会让病人大伤元气。脑梗病人需要活血化淤,用药多重多久需要小心平衡。原来只有胃窦炎从未为出血的邻床病人突然喷血,病人家属难免担心自己的活血处方是否过量。

 

再怎么久病成良医,困顿中的病人也可能精力不济,这时就少不得家属操心并干预。

 

自助留观

 

病房紧张。再严重的急病,也得在急诊留观室待上几天。留观室的走廊都放满了加床,医生护士自然都忙得不可开交,病人家属也得多多操心劳累。

 

不说别的,缴费配药化验就得忙上小半天。每天都要补交留观费用。一天或许需要配几次药,交费取药得排两次队,交给护士还老怕搞错弄丢了。医生开药偶尔不配套,细心的护士会开列清单让家属再找医生,忙乱时也曾弄出抗生素用药间隔时间过长而使病人体温升高的后怕。各种化验更是麻烦。常规流程为,交费、取容器、请护士抽血或自行收集粪便、将容器交回化验室、问明时间到点自取、交给护士并留心没夹错病历。如果需要做CT,则划价、交费、排定检查时间就得排上三个队,家属在检查前后得帮助护工推送,现场等候中得关心病人的冷暖,需要大量饮水时还得为喝与撒大伤脑筋。

 

医护工属

 

医院内部的专业分工不但反映在科室的专业分类上,而且还反映在医生护士护工家属的医护职责上。

 

医生的职责应该没有问题。护士的部分职责好像已经转移给护工和家属。静脉输液结束后,护士只管拔针,护工家属或病人必须在第一时间接手按住针孔处的棉花球。量体温时,护士也常只管将温度计发放到护工或家属手中。护工能吃苦耐劳,也同情病人家属。但因人少事多,家属难免要多帮忙操心。

 

就连病人因进食时嘴角流,经擦拭而产生的局部皮肤破损该如何处理这等小事,问护士说该找医生,问医生又说该找护士。病人家属只得自行寻求专业建议解决问题,不然的话,或许还得找外科皮肤科口腔科医生会诊?

 

如果说医生兼任医药代表、护士分担医生职责、护工升任护士助手、家属帮护工拾遗补缺,或许一点都不夸张。

 

评比自欺

 

曾应护理部门要求为护士的工作表现填写评比表格。填表时碍于脸面,尽管平时习惯严于律己,为护士打分好歹要比自我打分更高些。但面对大多数良、少许优、偶有中的表格,护士长大叫冤枉,说这回奖金可要泡汤了。

 

实在是想不通。如果非要填优,何不在表格中每个分项都预先印上优字,只留一处空格供病人家属签名?若见每个病房都是全优还不觉荒唐,医院的管理人员当真就不觉得自己不够尽职?如果所有病房的病人家属都给护士评全优,这家医院的护理部门是否有理由申请全院的集体南丁格尔奖了?

 

 

西方福利社会或许在滥用社会医疗资源,但正面负面有褒有贬的报道仍令我等羡慕不已。官老爷们未必能万寿无疆,但其医疗待遇和症治条件必定是我等难以想象的。就周围的小老百姓而言,真叫是:不去医院就不知病人家属有多辛苦,不生病就不明白平安健康才是福。展望未来,未知和谐社会是否会当真给医疗条件带来什么变化。有病没病的,祈求上苍,能拖就拖,能忍就忍,不到万不得已,就别去病院招惹医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