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思维与民族统一之我见
2005/11/13
中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不同点为:国人重礼义,西人讲实际。
欧洲的王族相互通婚,虽然也分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其实血缘相混,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争斗,西人认为战败讲和或投降都是理所应当的。在君主制度下,如果国王退位,往往可以避免军民的无谓流血。等到力量对比改变后,由下一代再论输赢。这和无义战的春秋多少有些相似。
中国自大一统及独尊儒术以来,把忠义推到极致,同时将人性和个性降至莫须有的地位。武死战且不论,文死谏又何必?从近代欧洲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军人在战俘营里维持有限度自尊的表现,对比东方军人因忠君思想束缚及杀虏屠城后果而不得不以死相拼的无奈,联想到现代弱势民族中强硬分子被迫采用的人体炸弹等恐怖手段,深憾宗教道德主义对人的生命之轻贱。从春秋战国的学者可以游说诸国并挂几国相印,到欧洲学者得以用新思想冲破中世纪宗教法庭和习惯思想的束缚,联想到中国历朝文人的贡献几乎只在于将孔圣人有限的述而不作发挥到压迫人性及扼制思想的准宗教,痛恨为维护统治而将国家命运置于家族私利之下的封建主义。
其实,相同种族或者相近种族之间的分裂争斗,如春秋战国和这几百年来的欧洲,虽然损失了人口,消耗了资源,不利于合力共创辉煌,但也在竞争之中推进了思想的活跃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大一统的中国以及南亚和美洲古国,虽然在各阶段的治世中可以充分发挥农耕文明的优势,积聚人口和财富,但也遏制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展。即使能抵挡野蛮民族的入侵,或者融合落后文明的占领者,最终仍难免于被西方入侵者的坚船利炮所击垮。
战争只是政治的补充,决不能让军队在国家中成为主导力量。国家需要军队对付外敌和内部分裂势力,也要预防并抑制军方利用敌情扩张自身势力。用政客出任国防部长的国家多半要比由军政府统治的国家更为重视内政问题,更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军事冲突,也更容易避免为转移内部压力而可能发动的对外战争。
国家分裂的现状最好让历史去解决。民族感情终究会高于意识形态。二次大战后分裂的三对国家分别已经统一,或者正在趋向统一。通过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而捏合起来的国家倒是出现分离主义倾向。台湾被日本强占五十年后,还是回到祖国怀抱。既然新中国从未实际控制过,又何必限时解决问题。从中国的历史看,两岸同时竞争发展,应该好过相对强大但落后贫穷的一方强行控制另一方。瓦全肯定强过玉碎。为过激统一而损失几十年的发展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