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聊民乐之二:江南丝竹与金色大厅

 

2006/7/30

 

   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将乐器按照制作材料分类为“金、石、土、革、丝、木、、竹”等“八音”。其中,金(青铜)、(玉)石和(皮)革只能制作打击乐器,(陶)土、(音pao,葫芦)和竹可用来制作吹奏乐器,丝与木或竹结合可以制作弹拨或弓弦乐器。金石太过贵重,土太过简陋,能够在民间流传改良的应该只剩由革、丝、木和竹制成的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国人历来对度量衡不甚讲究,因此身高常有九尺一丈,大刀长矛也可重达七八十斤。乐器如果不讲尺寸,音高音域自当没个准。以汉字为基础的古琴谱和工尺谱等记谱方法在实用中也很是不方便。因此,直到大约九十年前,才有学过西方音乐的刘天华等人,对民间流传的二胡等乐器制定了规格尺度,并且用五线谱对民间艺人的流传曲谱作了记录。在此基础上,民族音乐方才走上了正途。

 

   国乐的典型代表当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顾名思义,丝竹应为二胡、琵琶等弓弦和弹拨乐器,加上笛箫等吹奏乐器。丝竹乐队编制小、音域和音量有限,只能演奏一些比较简单的室内乐作品。广东音乐中加入了扬琴等多种乐器,乐队的规模稍大些,但也难与西洋交响乐队相匹敌。

 

   中国人心思缜密,民族乐曲也悠扬婉转。但雅则雅矣,终究不够恢宏大气。于是乎,便有好事者力图改造国乐队和民族乐器,意图令其得以匹配维也纳金色大厅。

 

   其实,中外乐器都是在千百年中演变而来的。从未必靠得住的好莱坞影片中可以看到,大约两千年前火烧罗马的尼禄王就喜欢手挥二十来根弦的小型竖琴,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接近灭亡的西罗马帝国就已使用卷成圈状的小号。就算西人喜欢音乐,脑子活,手也巧。要让这些原始乐器逐渐进化成现代乐器、并且逐个被编入管弦乐队,少说也得有几百年。

 

   被搞大跃进、创新局面、改革振新激动起来的国乐行业,那里等得及百年光阴?于是乎,将中阮和马头琴等中音乐器放大尺寸,就创造出超大阮和低音马头琴等现代乐队必备的低音乐器。把西洋竖琴的共鸣箱改成琵琶的样式,并在顶上安一个鸟头,就成了现代箜篌。更有将两对琴弦和两撮弓毛的传统四胡,改造成西洋提琴般采用四根同音的琴弦、琴弓或里或外、弓毛或一或二或三的各种新型高中低音四胡。

 

   再这么下去,恐怕还会在扬琴上安装键盘踏板,改装成和钢琴别无二致的中式键盘乐器。还有,把芦笙放大,加上键盘和鼓风设备,然后安装到墙上去,或者可以把它称作中国管风琴?

 

   可惜了我们的笛箫唢呐都只相当于木管,藏传佛教所用的大喇叭筒子又太过简单笨重。看来,要武装我们的铜管乐队,也许除了把西洋乐器原样搬过来,然后在其上或其外安装龙凤熊猫等识别物以外,别无他途了。

 

   经过这番改造,国乐当可与西洋乐队相媲美,应能堂而皇之地占领金色大厅了。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样一支杂牌军,还能算作国乐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