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纪念之思考与讨论

 

2005/7/27

 

   客观评价前人的伟业

 

   国人心中混杂着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卑感总在影响着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判断。

 

   郑和的船队规模和远航影响都是了不起的,值得后人纪念。但是,后人没必要无限上纲,自信并自夸老子的祖先一定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时,不必五体投地;宣传祖宗的丰功伟业时,也不必有我无他。就像蒙古人曾经横扫欧洲,那不是咱家的荣耀,因为老祖宗同样在人家的铁蹄下苟延残喘。

 

   有人引用明代中叶有大臣批评郑和下西洋时,“军民死且万计”。国人的数字从来都有夸张,如果打个对折,算五千的话,可能也说明确有不少沉船事件。因为据记载,几次战斗的伤亡都很有限。

 

   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从胜王败寇看,明成祖强于建文帝。有人提出,明太祖朱元璋应该选立前者为继承人,以避免叔侄相争。其实,汉族封建王朝久已有之的传继方式为立立长。尽管没有考虑继承者的个人能力,对延续家族的统治地位有不利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如果皇室和大臣都遵循该方式,就能避免子孙为争皇位而自相残杀,从而削弱皇族的力量。因此,为了强调长制继承方式,连伯夷叔齐的让贤也曾被后人指责为乱了章法。而外族如清朝的立贤,的确也引起了更多的骨肉相残。当然,在绝对的权和利的引诱下,总有人打破礼制。明成祖和建文争位事件的发生,是封建制度的悲哀。

 

   儒家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不是最早最强的(埃及文明好像比咱们早的多),但只有中国始终维持着大国形象(哪怕有时分裂,有时软弱)。儒家文化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封建政治太强了,尽管在宋和明的末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就是没有异族入侵,资本主义革命爆发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这也是儒家文化给中国带来的祸害。

 

   郑和的舰船、船队和远航的资料未能流传下来,据说是被明代中叶的一位刘姓官员烧了,又说可能是在清朝修完明史后,将认为没必要留下的相关文献都给处理了。不管怎么说,轻视船舰制造和航海技术,是儒家文化的悲哀。

 

郑和走的是新航线吗

 

从阿拉伯海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到中国的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好像在元宋两代就给阿拉伯商人走熟了。郑和宣传中介绍,明成祖选用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郑和家族的回教背景,或许还有相关的航海知识。因此,郑和远航的亮点并不在于开拓了新航线,而是以超大的船队规模以及和平方式,展示天朝国威。

 

   从研究者给出的历次下西洋航线图中可见,郑和的船队基本上都是以沿海岸线航行的。唯有几次从印度南端到东非的航线,图上是抄近路跨越印度洋,但实际的航路仍可能是沿海岸线绕行。

 

   从中国东海岸下南洋时,需要经过两次先是南偏西,后是北偏西的沿海岸线航行,绕过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半岛,在红海和东非的航向也以南北方向为主。每段航程的纬度跨越会有二、三十度。郑和的船队是靠指南针辨别航向的,应该知道相关航程在南北向要比东西向走得远。尽管如此,郑和的海图还是采用类似于《清明上河图》的长卷形式,将曲折的航线大致绘成一条水平直线。力求光宗耀祖的官方学者闭着眼睛盛赞该图具备经纬度概念。不仅让人怀疑,沿用西方海图形式的现代地图是否就不怎么具备经纬度概念了?

  
东西方战船的比较

 

   地中海的早期船舰多有帆、桨俱备的。长桨用奴隶划动。无风时可以提供动力,海战时可以提高机动性。郑和船队显然是完全依赖风力的。因此,如果风帆的面积与船体大小不成比例,所提供的动力不够;如果风帆与船体的比例与小船相同,则在取材、建造和操控方面都会很困难。

   尽管在长度和排水量上不能与传说中的郑和宝船相比,桨帆战船可以用人力划动长桨,以便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动力。桨帆战船的船体两侧各有一至三层、每层十数支乃至更多的长桨。每支需要34个、甚至45个奴隶划手。用桨作动力的目的,一是在无风时提供动力,二是在战斗中起到机动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战船没有较高的航速,用尾舵调整航向时,机动性能一定有限。如果让两侧的划手分别向前和向后划动时,战船甚至能原地转向。桨帆战船的战术通常为:先划桨接近敌舰;然后调整船身,使船的一侧正对敌方,以利侧舷火炮的发挥;再靠上敌舰,用轻火器杀伤对方的甲板人员;最后派遣水手跳帮上敌舰,实施占领。

  
如果船舰以稳定为主,不注重速度和机动性能,对装备适当火器的敌舰而言,相当于一个活靶子。那么,似乎不应该评价他为当时的世界第一。

   宝船尺寸的客观性与安全性能

 

   如果因为财力雄厚,不顾材料和技术条件,盲目造大船的话,出事故的比例是否会比当时的平均水平更高?因为从结构上看,大船和小船相差太多了。简单地采用将小船尺寸等比例放大的方式造大船,应该会严重影响驾驶性能,从而影响航行安全。或许郑和船队安全返航的比例低于同时代的其他船队?但因某种原因,今人无法看到相关记载?

 

   郑和船队能否在当时的东西方对决中取胜

 

   从隋唐攻高句丽和元攻日本的战例看,中国的舰队从来都是用于运输登陆作战的。郑和舰队的优势在于船大人多。但其官兵身着的是铠甲,而不是水手服。他们更像海军陆战队,而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而西方舰队从罗马帝国甚至更早开始,就习惯于冲撞、靠并、跳帮、劫船,十五、六世纪又增加一项火炮近距离轰击。因此,好望角航路将东西方相阻隔,未必不是一桩幸事。

 

   由于好望角海域风大浪高,不利于明代东西方船队的航行。因此,哪方能取得胜利的关键可能取决于究竟是谁绕过了好望角。如果是郑和船队的一个分支的话,船队规模和后勤补给都会稍差些,战斗力也会受影响。如果是西方船队的话,绕过好望角后,船只上的桅杆风帆舵板可能受损,水手的健康问题也可能削弱战斗力。总之,谁跑得更远些,谁就更吃亏些。

 

   为什么只下南洋西洋而忽略东洋

 

   倭寇对中国沿海航运的影响始于元代。据说,元代的漕运(将南方的粮食和物资船运到北方)曾走海路,因受倭寇的劫掠而改走大运河。倭寇好像在明太祖时期也不曾收手,不知明成祖时期的情况如何。不管怎么说,郑和世代是不会不知道倭寇是个大麻烦的。如果想称霸世界,就不应该只拉拢小国,而放过唯一曾对中国制造过麻烦的日本吧?

 

   文明远航就很值得夸赞吗

 

   宣传中说的文明远航,实际上是给人家点好处,让人低头喊声老爹。要有哪个国家,给国人点好处,让中国承认他为宗主国,我们是否愿意?如果我们不愿意,又如何认定南洋各国王室和人民都心甘情愿地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而不是在武力威慑下被迫屈膝?

 

   靠武力扩张掠夺,和靠财力软硬兼施,都是大国欺压小国。郑和为南洋某国的王位继承权声张过正义,似乎让合理继承人恢复了王位。但这是人家的事。就像伊拉克战争,老尽管独裁,又关你美国人什么事?伊拉克和伊斯兰教徒真的需要你那理论上更高一筹的民主吗?

 

   别人家的地盘是占不长久的。与其厚予薄取,进行文明侵略;还不如捞它一票,让自己得到些实惠。

 

   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利益,才使郑和船队或许当真或许夸张的一流能力和技术未能保存和延续下来。